毕业实习报告
前言
四年的大学生涯伴随着毕业实习的到来走到尾声。在我的心中,毕业实习不是一个孤立的课程,而是凝结了大学的所有经历及所学,所思所想在工作中得到体现,知识与能力在实践中得到检验。所以我不仅仅想把实习报告作为一个实习报告,加之实习工作又是与档案打交道,简直是将学习生活思考感悟串起来的那根线。
环境专业很难说我喜不喜欢,大一刚进来的时候并没有什么目标,那时候对环境专业的感悟就是,这些课都是高中吃老本都能搞定的,那我应当就是喜欢环境专业的,又有谁不喜欢一个自己轻松名列前茅的专业呢?那时对于环境的理解大抵上是与一般人相同的。
但改变也是从这时候发生的,当进入大学之后,我拥有了更多的时间获取资讯,大一时期我的环境观逐渐成型,大一党校的结课论文《中国热水文化考察》是这一段时期最好的标志。这时候我已经明确的认为,社会发展特别是工业发展并不是环境恶化的罪魁祸首,反而进一步工业化才是环境问题的出路。但这时候的我也存在很多问题,陷入了类似于哲学的黑话陷阱一般,思想中是各种晦涩难懂的名词,却难以结合在实际中,可谓是纸上谈兵的典范了。这一问题也正是在实习中才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大二及大三应该是我个人大学思想巅峰时期。环境伦理学的结课论文《一个人类中心主义者的自我辩白》即使是在今天看也完全没有尴尬的感觉,我认同我当时所写的每一词每一句。这篇文章也代表了我的环保观,那便是人类中心主义。从那时起,在任何需要表达环境观的场合我都不会如常人一般说着什么田园牧歌,万物平等,而是传扬我这一套以对人类的主客观价值进行判断的体系。
另外一个对我影响深远的是一些长期的新媒体工作带来的文化观,毛概课上的单人演讲《保卫现代文化》也成为了我的文化观成熟的标志。看起来文化观与环保相去甚远,不过在准备的过程中,我接触了很多材料,这让我有了一个崭新的目标,那就是环境科普,这也是我目前的目标。
很显然,这个实习报告或多或少将要对标前面所提到几篇文章,作为一个大学生活的总结,但最后是否能完成我也只能尽力而为了,虎头蛇尾也是大学生活不可或缺的一环。
正文
2000年6月6日,我出生在广州,虽然我爸妈都是外地来到广州的算不得老广州,但也是新广州的范围。而在我出生20年前,广州的环境监测事业就已经起步。那一年,我家还是良田与村落,而相隔不远的地方坐落着天河机场,这座在60年代后逐渐被白云机场取代的机场在监测中心站建立十年后迎来了新生,为迎接第六届全国运动会在广州举办,这里将建成广州天河体育中心。改革开放后富起来的广东省所蕴含的活力浓缩在天河体育中心之中,即使是30年后的今天看到1987年《天河体育中心监测汇报》,那种进取的精神都跃然于眼前。
改革开放之后,大陆与港台的文化交流也不断深化,1994年《越秀山体育场谭咏麟演唱会对声环境影响报告》,1998年《王菲演唱会噪声监测分析报告》,《天河体育中心陈慧娴广州演唱会噪声监测分析报告》,1999年《“张学友广州演唱会”环境噪声监测报告》无一不昭显着港台明星们的火爆。虽然这些都是在我出生以前的演唱会,但由于我们家离天河体育中心较近,当有重要的球赛的时候,也亲身感受到过一两公里外天河体育中心的躁动。这些噪声监测分析报告标志着早在90年代噪声污染就已经开始进入关注的范围了。
除了天河体育中心以及家里那台老旧的CRT电视比我的年纪还要大,我家附近的那个麦当劳也比我年长几岁,一种奇异的历史与现代的交织感溢出。90年广州第一家肯德基开业,92年广州第一家麦当劳开业,那时洋快餐还是个新鲜玩意,开业当天排几小时队就为品尝一口汉堡的大有人在。1995年《广东粤海肯德基有限公司肯德基寺右新马路店环境影响报告表》可以说是独属于那个时代的标志。如今广州的麦当劳和肯德基已经超过400家了,没有哪一个洋快餐店还有这个待遇单独做环境影响调查。
广州一直是走在环保的前沿,无论是对于垃圾分类、热力资源电厂的探索,还是新能源公交上的尝试,当然这种尝试也是有很多争议的。2003年,广州全面推行使用LPG液化石油气公共汽车。在此之前,环境监测中心站1999年做了《关于LPG汽车排放效果的分析报告》、2000年《关于LPG改装车辆排放效果追踪监测情况的报告》。然而LPG公交的诞生显得有点生不逢时,在其后LNG、电动、新能源迅速发展,是的LPG在环保上显得毫无优势。伴随着质疑的是,2004年的《关于对交委“公交出租车使用LPG对我市大气环保的贡献分析”一文的有关意见》。最终LPG公交在经历了2009年五位人大代表的质疑后,在2013年退役。现在的广州再也难见那一抹黄色了。
追究LPG公交的失败,最关键的还是LPG公交仅仅是相比柴油车更加环保,本质还是化石燃料的低效利用,2003年到2013年期间,除了频繁的维护问题以外,广州市的大气质量并没有好转。而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城市居民愈发关注自己的生活质量,在2013年前后,雾霾这个话题引爆了全中国。可以说雾霾这个话题是我的环境保护的启蒙,就算是初中的我也知道了PM2.5以及环境污染。而2015年《穹顶之下》的出现无疑是雾霾话题最受瞩目的标志。从如今我的角度看《穹顶之下》确实是充满争议的,它并不是从专业的角度出发调查记录,而是从媒体的角度为基础创作的,也难怪成为当年的热点。彼时看完《穹顶之下》最直观的感想必然是我们国家对环境保护还不够重视。如今我有了一个绝佳的机会,检索了“雾霾”的关键词,发现2003年《广州市环保局对空气污染与“灰霾”天气现象出现的关系做出及时回应》也发现有2009年《广佛地区灰霾削减控制对策研究及减排技术方案分析报告》的存在。这表明早在《穹顶之下》前,有关部门就已经注意到雾霾的问题了。而2010年恰逢第16届亚运会在广州举办,为了迎接亚运会,环境监测中心站也做了《2010年第16届亚运会广州空气质量保障措施方案》。追溯历史,发现早在1981年国产第八台大气污染监测车就已经在广州开展工作了。
而这些内容,在没有翻阅这些档案之前我都不曾听闻,这也是我认为目前环保事业最大的问题,信息的不流通,柴静的《穹顶之下》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她将普通人难以接触的信息转化为了简单易懂的信息,而她争议的地方也是在这个过程中有意的摒弃了不利于自己的观点的信息,让普通人无法接触到。
我能理解环保部门想法,环保不能聚焦于个人,无论柴静如何倡议普通人做好身边事都不如关停落后产能、严禁烧秸秆对大气的贡献大。但纵使对公民的宣传教育效果有限,相应的这个时代的宣传成本也变得极低,如果说以前是费力不讨好的话,现在就是好钢用在刀刃上。我认为现在我们最缺乏的便是主动性,在环境监测中心站的门口竖立着一个大牌子,显示着一些大气污染有关的指标数据,这种是被动式公示,我们应该把数据推送至每一个公民唾手可及的地方。
其次是一些环境相关的政策,可以公开的不应该等有公民申请政务公开再公开。大一大二我最喜欢查阅国家统计局的网站,而相比而言,市生态环境局、省生态环境厅的网站都非常有年代感,难以获取有用的资讯。
我国现阶段的环境宣教还有一个我认为最致命的问题,就是太口号化、简易化。铺天盖地的都是垃圾分类,我们大一去支教,由于是环境专业,竟然有三分之一的内容都与垃圾分类有关。口号化对于NGO们来说是好的,因为他们需要提升自己的影响力,朗朗上口的口号和大幅度的宣传是最佳的选择,但我们政府是要真正考虑若干年的公众环境意识的。如果和NGO一样扎进诸如地球一小时中宣传,最终的结果只会是吃力不讨好。
这便是我实习中最大的心得体会。